突然,吊车液压系统莫名中断。指示屏显示:吊臂伸出长度超过吊装极限距离,吊车启动安全程序,自动切断了液压油供应。国之重器,不得不慎!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手心都捏着一把汗!
尹国荣的脑子里快速分析着故障原因:吊装载荷在安全范围,不可能是过载保护;进场前刚完成深度维护,不会出现结构卡滞……最大可能是铁路运输过程中吊臂上的电位计和摆脱之间发生摩擦,系统误判所致。他果断提出再次接通液压系统的建议。
随着电磁阀“啪”的一声吸合,吊车重新开始工作,转载任务顺利完成。事后查明,故障原因和他判断的一模一样。
阅兵场上的杰出表现源于日常的刻苦训练。1992年入伍至今,尹国荣在吊装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,他的吊装技术也练得炉火纯青。他能吊起焊条插进啤酒瓶,吊着盛满水的水桶平移滴水不漏。他先后数百次完成弹体吊装,6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,并入选第二炮兵某基地“人才库”,获得2010年度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。
2006年的那次实弹发射任务让尹国荣一举扬名。弹体刚刚起吊,发射阵地突然刮起大风,瞬时风力达15米每秒,导弹在高空中来回晃荡,让人胆战心惊。气象部门预报稍后将出现15分钟的吊装窗口,尹国荣准确把握战机,快速将弹体吊装到位。在那次重大任务中,尹国荣荣立二等功。
粗如大拇指、长达400米的钢丝绳是整个吊车核心部件,由30多股小钢丝绳相互铰链组成,其质量好坏直接关乎导弹吊装的安全。每次执行大项任务之前,对钢丝绳的检查维护都是“必修课”。然而,完成一次全面保养,需要拆卸锁套、滑轮、吊钩等数十个零部件,4个人同时作业,需要两天以上时间,且检查难度大,场地要求高,是件“挠头事”。
尹国荣暗暗下决心对此进行技术革新。一个多月时间里,他天天泡在修理车间,反复试验和改进。他把一个手摇滚轮安装在专门设计的支架上,在支架和吊车之间安装油盆,对钢丝绳的检查、清洁、润滑,只需3个人便能配合作业。借助放大镜、游标卡尺等工具,能够对钢丝绳进行360度全方位检查。这套被命名为“钢丝绳维护保养工装”的工具,实现了不拆卸吊车部件就能对钢丝绳进行全程保养,使整个维护过程用时大大缩短。在全军装备维护保养现场会上,这套技术革新成果受到总装备部首长表扬。
几年前,配发部队的一台新式吊车使用中偶尔发生“溜钩”现象,吊车由静止到启动过程中,吊钩在载荷的带动下向下滑动一段微小距离,但这对精确到毫米的导弹吊装将造成致命影响。尹国荣经过仔细分析排查,判定是吊车节流缓冲阀开口太小,液压油流量供应不足所致,建议对阀芯进行更换。
尹国荣把测试数据和技术分析报告寄给厂家,厂家派出专家现场严格考察后,采纳了尹国荣的建议:修改设计,更换阀芯。“溜钩”问题从此销声匿迹。老士官尹国荣一纸报告让定型列装的特种装备改进设计的故事,在官兵中广为流传。